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奇闻异事去哪下载小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奇闻异事去哪下载小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传述奇闻异事的短篇小说称为拍案惊奇吗?
唐代传述奇闻异事的短篇小说的名字不是《拍案称奇》,而是被称为《唐传奇》。
《唐传奇》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在艺术形式上,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
《桃花源记》为什么能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你觉得它是一篇散文还是小说?
《桃花源记》为什么能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你觉的这是一篇散文还是小说?
个人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之所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主要是因为,文章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乃众生所向往之地,并非真实存在。
试从三个维度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桃花源记》描绘的氛围、环境与时势不同。
文章作者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经出仕为官,后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场景,与当时作者的心境大有联系,可谓假想以景抒情,以景托情,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就作者想象而言,这种世外桃源要么深隐于山林,要么就是作者的空想,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思绪,更多时候,是一种“虚幻”的表达。
第二、文章所描绘的情景是“柏拉图”式的“世外桃源”。
我们知道,陶渊明所处时代,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时期,这个时期是朝代更迭时期,社会动荡且极不稳定,陶渊明仕途本来蹉跎,所以一直游离于“动荡”和“耕”之间,久而久之厌倦了仕途的勾心斗角和往复,而是一心归于恬静、归于自然、归于田园,也许心中之惆怅也抵不过目下的一草一木。
所以《世外桃源》应运而生,很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当世的厌恶,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第三、作者与时代共徘徊。
历史上,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绪飞舞着甚多。原因很简单,他们更多的适合归隐田园,亦或是厌倦了官场而大彻大悟释心于自然。所以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折射出的政治和个人抱负之间的矛盾数不胜数。
陶渊明是与历史结伴而行共徘徊的典型案例。他深谙官场,不能直言不讳描述心中所想,而是假托想象,以表达自己的心思和对当世不满的看法。不得不说,历史的局限性埋没了一些人,同时也让更多的出仕英雄悉数登场,你方唱罢他再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关注、欢迎点评。)
《桃花源记》是记体散文,和《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异曲同工。叙文记事,由感而发,陶潜只是把理想世界露白文端。
文中记录了时间,地点,人物,来龙去脉,呈现梗慨,引人入文,开篇即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文中记录了事情发生的经过,由桃花林引入桃花源,详尽桃花源中人耕作,生活,风情,人心向善,民风纯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文中记录了桃花源想往之形,难以复制之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望可想不可及。理想与现实仅一步之遥,深壑难越。
《桃花源记》描写的事情多半是传说,从这一点看来,这种奇闻轶事的写法类似于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
《桃花源记》文笔优美清新,又有散文的感觉。而且其人文内涵后来也少有人能超越。华夏民族自古一来多战乱和暴政,灾荒。《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人民富裕友善,无忧无虑地生活,是世代人民向往的。
这也是《桃花源记》被千古传颂的最主要原因。
《桃花源记》大家普遍认为是一篇散文,被收入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但它在东晋时就已收入志怪小说《搜神后记》,这意味着《桃花源记》也具备小说属性。最先明确指出《桃花源记》小说属性的是梁启超,他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说:“这篇记可以说是唐以前第一篇小说,在文学史上算是极有价值的创作。”
《桃花源记》究竟应该归于何种文体呢?迟至今日,这个学术难题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由于古代学者对于“小说”与“散文”不作区分,它们之间的界线究竟在哪里呢?许多人心里并不是很清楚的。至于《桃花源记》有人说它是“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主流的观点是“散文论”和“小说论”。
一、“散文论”
古代学者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都把《桃花源记》归为散文,长期以来约定俗成地被归入“游记类散文”或“记传类散文”。《中国文学史快读》中也谈到:“除了诗歌以外,陶渊明也擅长散文与辞赋。他的散文也像诗歌一样,以朴素的语言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绝无当时一般作家的雕琢气息。例如:前面谈到过的《桃花源记》,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他那乌托邦的理想。他把桃花源写得那样美好与淳朴,使历来不少读者为之神往。这不仅由于思想本身的进步性,也由于文章的生动和富于形象。”林东海在《桃源漫步——读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中说:“记对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写得详而且尽,而文字却能做到简洁而生动。叙事一波九折,引人入胜,写景略加点染,如在目前。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散文。”由此可见,《桃花源记》早已被人们视作精美散文而推崇备至。
二、“小说论”
传统观点都会认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杨秋荣老师在分析《桃花源记》时认为,判断一篇作品究竟是不是小说,凭借小说三要素是不足以准确界定的。他给小说下了一个定义: “小说是以情节为依托的散文体的叙事虚构。 ”按照这个定义,杨秋荣老师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而不是一篇散文。因为它全然合乎现代人关于小说四要素说:人物、情节、环境、叙事虚构。
三、《桃花源记》备受推崇的原因分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外老庄内儒墨的理想社会,其笔下的桃源是他精心建构的理想国,是陶渊明身处乱世对理想国度的理性思考。它之所以备受世人推崇,是因为这个理想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心中还有一处桃花源,就不至于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它能使人们从残酷的社会现实短暂逃离,有一点喘息的时间,去抚慰一下内心的伤痛,从而积攒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苏轼曾这样赞美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桃花源记》用自然平淡的语言和质朴无华的叙述,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平、憧憬自由思想倾向,反映了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避世避地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且让后人对桃花源怀有 一份遐想、憧憬和期待,表达了作者陶渊明的安稳祥和的精神寄托、建功立业的人生向往。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人,让那些在乱世中挣扎的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向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参考资料
1、 杨秋荣 《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2、 王锐 《桃花源记》 文体特征探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奇闻异事去哪下载小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奇闻异事去哪下载小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